5

您的位置: 首页> 楉之苑

美的历程在未来

广东楉泓律师事务所
2019-02-15 08:31:00

美的历程在未来

最近一篇《尴尬!金鸡金马海报的对比: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的文章刷爆盆友圈,这篇文章对美的阐述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评。该篇文章首先从金鸡奖金马奖对比来引出“没有审美力知识也救不了的观点”,其次又提到以下观点:其一,实用主义正在毁掉中国人的审美;其二,审美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其三,美能够醒我们对生活的尊重。从该文的行文逻辑来看,该文摆出了中国人失去审美力的现象,再论述了失去审美力的原因,即崇尚“实用主义”,再论述了审美力的重要性,即“人的核心竞争力”,且能唤醒我们生活的尊重虽然文章行文逻辑看上去缜密,但是论点论据没有十足的说服力,选取的例子和图片也片面,整个文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可以说完全是作者对于美的一种个人片面理解,或者说是对中国人审美问题的个人看法。下面结合文章观点,笔者一一谈谈个人看法。

一、 什么是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会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审美,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自己的标准,所以美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难用单一的标准衡量。比如,在上文提到的文章中,了说明美,其中就摆出了西欧风格的餐厅一些装饰。作者会觉得这些很美,复古且高雅,具有艺术气息。但是我相信也会有部分读者笔者一样,不喜欢这种欧式复古风格个人而言,更喜欢色调简单明快设计简而不繁的极简风格餐厅和装饰。所以“美”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感受,我们说某个东西、人美说其符合大多数现代人的审美,没有哪一个事物,所有人都会觉得他美。这就是美的相对性美没有绝对标准,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的标准的话,那也是一个相对标准,笔者觉得,这个相对标准就是“美”的事物通常都能给别人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与舒服。但是,一事物能否让你觉得舒服,通常是跟你的经历、学识甚至是经济基础等等联系的。所以才会有审美差异性,这也是美的相对性的的体现。自己对美的感受标准来衡量其他人的审美观本就是一件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的行为。笔者并不赞同这种做法。当然,我们可以生活或者工作中过得具有美感比如你的房间装饰、办公室或会议室布置让别人觉得舒服

二、 中国人真的普遍缺失审美力吗?

个人认为文章中举的金马奖金鸡奖的海报对比以及上色的佛像雕塑不能证明中国人审美力的缺失。中国很多大型会议的海报,最终定稿的时候往往因为“领导”的要求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修改,已经完全失去设计师最初版本的灵魂了,台湾情况,我不说大家应该也知道。关于佛像的上色问题只是部分群体的审美体现。况且退一步说,古代的佛像到底有无上色有个值得考究的问题,毕竟那些佛像经过这么多年代,即便有上色也早在风吹日晒中被分掉了。并且笔者认为,将古老的艺术品搬出来用以对比出时下中国人缺失审美力毫无说服力。首先,艺术品与日常品并不能放在一个天平上来衡量,其次,美具有时代特征,不同时代,其审美是在逐步变化的,这一点在父辈们的审美力上可以说明,部分父辈对房子的装修我们只能说他们的审美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已,他们的审美跟他们年轻时的生活主流审美是一致的。所以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年长一代没有审美能力也只是管中规豹并且笔者认为,考察一个时代的主流审美,应该着眼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中国现在的年轻一代,审美能力真的在流逝吗?显然没有。须不知,中国的年轻人早已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审美的话语权。现在是互联网社会,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能力已经明显提高接受到的知识、教育也能紧跟时代前沿。而每个时代,都有其流行的美学,或者其主流的审美,比如现在很多科技公司出色UI设计师或者工艺设计师全是80后90群体。很多出色的形象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等也全是新生一代。这类群体思维活跃、思想先进、不固化、不盲从,对美的理念具有独特的见解,且又能紧跟时代潮流,因而他们手中产出的作品也兼具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就拿日常所见,现在80后90的对自己房屋的装修都各有风格可以在有限的平米里装饰出无限的可能,兼具美学与实用功能。甚至对自己子女的打扮都非常注意服饰款式、色彩的搭配等等年轻一代的审美能力超过其父辈是必然,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实力发展的体现。说到底对美认定是跟时代分不开的。即便如此,现如今我们的父辈在乡村建房子也开始在实用的基础上最大化的追求美观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其实换句话说,这就是个崇尚美的时代,比如,我们在吃饭或者喝茶更愿意选择装修独特的饭店或咖啡厅就是最简单不过的例子。所以,我们还能说中国人普遍缺失审美力吗?

三、 实用主义毁掉中国人审美?

文章作者认为实用主义毁掉了中国人的审美,笔者并不赞同。实用主义与美并不是对立关系,两者完全可以兼得。大有鸟巢水立方为例,小有我们日常用到的诸如茶具等为例,在上文中,笔者也举了一些兼具实用与美学的泛例。那么,中国人为何如此注重实用主义呢?这其实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因为涉及到各种因素的分析。但是,笔者认为主要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先不讲中国目前还有部分地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即便在大城市上班的那些“白领”,也天天为着生活疲惫奔波,领着并不丰厚的薪水,还着房贷、车贷等,生活压力可见一般。况且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稍不留神,就可能面临下岗,生活都会陷入僵局,在这种生存状态下能够苟且度日,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已经很不错了,能够将自己赚到的钱最大限度的转化为给自己生活带来实用价值的物质是首要的目的,有何心思再去注重美学呢?盲目批判这类群体太功利、太实用主义,我只能说作者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站着说话不腰疼”,更何况,在生活上注重实用就能认定为审美的缺失以及审美能力的退化吗?这个问题值得再三思考。

四、审美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文章作者认为审美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的说法有失偏颇,就好比我们说一座大桥,说桥身才有作用是一样的道理。实际上,如果没有桥墩等做支柱,怎么能立起桥身,让其发挥价值呢?同样的,如果没有其他能力的提升和铺垫,人的审美能力怎么能够提高呢?如果不是从事对于审美要求过高的工作,一个人的审美完全不会影响其竞争能力。说白了,具有良好的审美在此种情况只是起到一种附加作用而已。

“美”唤醒我们尊重生活吗?

首先什么是尊重生活呢,在文章作者眼中应该是精致高雅的生活,比如,像作者给出的吃早餐的图片,包括一小碗麦片、三片血橙、几块夹着鸡蛋蔬菜的全麦面包、一杯咖啡。这是典型的西式吃法,确实先不论这种吃法中国人是否习惯,单看摆盘确实精致。且从作者提供的吃饭场景来看,也是装饰古典的西方餐厅以及鲜花紧凑的用餐场所,作者认为这些就是以一种“尊重生活”的态度活着。总之,读完整篇文章,作者希望告诉你的就是,要时刻以美的形式去生活。按照作者的逻辑,以美的形式生活就是一种尊重生活的活法。如果家里的布置,早餐的搭配和摆盘等不能体现一定的美感。就不是尊重生活,就太随性了。生活的本质本身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其本质就是生存,本身并不是一副美丽的画卷,笔者认为,如果没有特殊的目的(如为了发盆友)或者没有达到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强行以所谓的美的形式去生活不仅与自己的所处的生活阶层不相适应,而且在目前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反而容易给自己带来一些额外的时间、金钱甚至是精力的消耗。这不但不能以一种“尊重生活”的方式生活,反而会徒增负累,降低生活质量。

诚然,生活需要仪式感,我并不反对作者所说的在面对生活压力时依然能“看见美,创造美”,从而享受人生,活出美好和诗意的观点,但是,艺术中的美与生活中的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艺术的审美与在生活中创造美有着本质的区别,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但是超越于生活,而生活中的美最终要以更好的或者说更便捷的生活为依归。如果为了追求美而将生活形式化、繁琐化,那么这与生活的本质背道而驰了。美,一直在,而且,美也一直在向着更高阶段演进,每个时代对美的理解不同,这根源于这代人的生产生活实际,时代在进步,美学也在进步,中国人对美的追求随着时代的革新也在不断更新、向前发展,从未凋零。最后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审美这一精神世界的上层建筑,必然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整个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推进迎来一次次变革,中国人的审美力并没有退化,我更愿意相信国人的审美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被压抑了。现如今我们嘲笑父辈或者同辈、后辈的审美,未来的人也许也会嘲笑我们自身的审美吧。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的一句话:“美的历程在未来”。